Echos
Psychology

精神分析入门(II)

By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 吴青舒

Part 2 自我本我超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结构理论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1.本我(Id

本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每个人先天固有的一切特质都蕴藏在本我中。本我中有本能的冲动,特别是力比多和攻击的本能。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本我不能忍受挫折,对自己的欲望毫不抑制。因此,本我具有不合逻辑、不讲道理、不受道德伦理限制,以及盲目、非理性、自私、放纵的特点。

案例:

儿童的冲动行为:一个婴儿感到饥饿时会立即哭闹,不会考虑父母是否忙碌,这反映了本我对即时满足的需求。

2. 自我(Ego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受现实制约的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人随着与环境的互动,自我逐渐得到了发展。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移动。

案例:

职场中的自我调节:一个人在开会时感到无聊(本我希望离开),但自我告诉他应保持专业形象,于是他选择做笔记以维持专注并缓解无聊。

3. 超我(Superego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的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不止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各种典范,用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

超我的主要功能:一是抑制本我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方面或者共计和侵犯的冲动;二是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替代物质等需求。它包含两个子系统: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良心(Conscience)。

理想自我:推动个体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成就。

良心:惩罚个体的不良行为以引发内疚感。

案例:

学业与道德压力:一个学生在考试时发现可以作弊(本我希望获得高分),但超我提醒他作弊是不道德的,最终选择放弃作弊,尽管知道成绩可能不理想。

4. 三者的动态平衡

本我、自我和超我经常会产生矛盾,尤其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因此,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在健康人格中,自我强大而灵活,然而平衡往往总是暂时的,随着三者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当冲突过于激烈而自我无法应对时,就会导致精神障碍。

案例一:职业选择中的冲突

本我:小李希望追求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即使收入不稳定,因为这能带来即时的快乐。

超我:小李的父母从小灌输他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才是成功的观念,超我要求他选择更有保障的职业。

Part 3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因此人的心理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阶段。

首先,意识即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当下的所思所想,属于具有及时觉察性,逻辑性,现实理性的主观体验,能够理解我每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能够对事情做出判断,这些就属于意识。

前意识内容包括那些当前没有在思考,但经过一定的努力,或者说稍加注意就可以进入我们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比如说,我突然问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这时候你会开始回忆自己早上吃过什么东西,或者说自己没有吃早饭。这些思考的内容,化为了我们当下的意识,问出这个问题之前,这些内容就属于一个人前意识的范畴。

潜意识是那些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认知不到的,包括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心理、生理活动的那些不合理的冲动和本能及被心理防御系统所压制下来的经历,或者是创伤性经验等等。

我们的潜意识,主导了我们生活当中绝大多数的认知、行为、观念等等。除此之外,潜意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持我们人格结构的稳定。潜意识的作用之一就是储存不合理的欲望,以及那些被压制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经历,在我们内心,隐藏这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空间,意识如伏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没在水下的庞然大物就是潜意识,而连接意识和无意识的就是前意识。

潜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起支配作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潜意识是很爱表现的,但受前意识的限制不能任意表现,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机制来表现自己——梦。夜晚人进入睡眠状态,前意识松懈的情况下,潜意识通过梦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间可以后面具体说说)

Case study 案例分析

一个经典案例是弗洛伊德对安娜·O.”(本名伯莎·帕彭海姆,Bertha Pappenheim)的分析,尽管这个案例后来由布鲁尔详细记录,它仍奠定了弗洛伊德探索心理机制的基础。

背景

安娜·O.是一位年轻女性,患有严重的癔症症状,包括瘫痪、失语、视力模糊和幻觉。弗洛伊德和布鲁尔在治疗中发现,她的症状与压抑的情感和潜在的心理创伤有关。

意识

安娜·O.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症状,例如手臂瘫痪或突然无法讲话。这些症状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成为她寻求治疗的主要动机。

她的自述:安娜能够描述我感到手臂无力我的头脑很混乱,这些感知属于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记忆)

在治疗过程中,安娜通过催眠或谈话疗法,逐渐回忆起一些事件,例如她在照顾患病父亲时的焦虑和恐惧。这些记忆平时不在她的意识中,但经过引导可以被唤起。

具体例子:安娜在谈话中提到,她曾在父亲病重时强忍泪水并照顾他,这些记忆隐藏在前意识中,只有在治疗过程中才逐渐浮现。

潜意识(催眠,自由联想法)

弗洛伊德认为,安娜的癔症症状(如瘫痪)是潜意识情感和冲突的表达。例如,她对父亲去世的内疚和压抑的愤怒无法直接被意识到,却通过身体症状间接表现出来。

具体例子:安娜对父亲的死感到痛苦,但潜意识里可能对长期照顾父亲的辛苦感到怨恨。由于社会道德和自我压抑,这种情感被潜意识埋藏,最终转化为癔症症状。

意识层次的互动

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通过谈话疗法the talking cure)帮助安娜识别潜意识中的冲突,将其带入意识。这种方式减轻了症状,被称为情绪宣泄catharsis)。

机制:安娜通过表达压抑的情感(潜意识),从而缓解了身体症状(意识层面)。

例子:她在催眠状态下哭诉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后,原本的瘫痪症状逐渐减轻。

弗洛伊德着重强调的是个体无意识。他的弟子荣格将无意识发展为具有普遍人类文化性质的集体无意识

以无意识的根本性存在衬照出意识的虚假:意识本身并不能反映心理的真实,反而压抑掩盖了真实的无意识。理性再也不是分析评判一切的最后尺度,它本身还需由非理性的无意识来予以分析评判。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chos Psychology » 精神分析入门(II)
分享到: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being you

我要投稿